【解说】在干湿垃圾桶里植入一枚小小芯片,家家户户的垃圾桶便有了“实名认证”,芯片既可以收集每户垃圾产生量、追溯不合格垃圾的来源、调配垃圾收运车辆,还可以让农户在线积分、兑换生活用品……如今,上海垃圾分类正逐渐实现智能化治理。
10月23日,记者来到了上海浦东新区航头镇长达村。每天清晨,环保合作社保洁员上门收垃圾,把垃圾桶放到特制的收运车上,进行“一键考核”。自动感应的车载系统显示屏上会出现垃圾桶户主、卡号、垃圾桶类别以及测量出的重量等数据。观察干湿分类情况后,保洁员在屏幕右边的考核栏里,触屏点击“优、良、一般、差”进行评价。
而对于村民来说,每天的评分累积起来,也可以去“环保积分超市”兑换洗洁精、食用油等生活物品。
【同期】村民 李琴芳
反正现在好像不分都不行了。对吧?自己分分清楚。还挺好的,就是还可以拿拿积分呀什么的,对吧?还换点东西。
【解说】收运过程中所有的数据,都被实时传输到位于长达村服务站的“垃圾分类数据全过程管理云平台”。
在服务站内,记者看到,这套系统目前已记录全镇农村地区27894户居民当天和近28天内产生的垃圾量、评分和积分数。同时,对于垃圾车的运行轨迹、收运情况进行监控记录,可以在异常情况下及时调配车辆。
【同期】上海浦东航头镇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 吴平
我们(航头镇)现在产生的垃圾量,从一开始的210吨到现在的110吨,干垃圾数量,湿垃圾从以前的10吨,现在提升到60吨左右,可回收垃圾,从以前的8吨提升到98吨。这是我们这个实行这套系统和推行垃圾分类以来的数量的对比。
【解说】如今,每户百姓家的分类情况、全村每天、每月的垃圾分出量情况,都能以数据化、可视化的角度呈现,为日常监控和决策分析提供依据。而且,这些数据实时可追溯,有助于职能部门精确掌握农户分类情况,有针对性地对农户分类进行指导。
而村民认真分出来的湿垃圾,也就地循环处置,经过生化处理变成有机肥,直接用于公益林等建设。
陈静 徐明睿 金杨上海报道
责任编辑:【房家梁】